-橙栗前辈-

一半大小伙

今天和学fine art的室友聊天,聊得挺开心的,小小的记录一下


1.

国内的学生经常是从一个集体里出来的,个人感受容易受到压抑。因此,到了这边,在做自己的东西的时候,往往会控制欲特别强,特别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感受,类似于弹簧受压之后的反弹。

反观美国的学生,比起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,他们反而是喜欢做“看的人开心了我就开心了”的作品。


2.


再官方的解读也是误读。

即使是贴在展览墙上的说明书,也可能和作者本人的想法不符合。因为能说出来的道理都是建立在理性之上,但是大部分的创作都有感性。作者本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。


3.

抖音受欢迎,因为它是节奏感强,五颜六色,充满了梗的有声视频。


同理,古典美术是很好懂的,强烈的光感,具有张力的透视,真实的人物风景。

但是摄影术和印象派之后,流派和风格都越来越个人化,小众化了。感觉什么都很商业化的现代。。fine art的流派倒是越来越不商业。。


我学产品倒是还有做周边的念头。。感觉学fine art的,已经彻底的降低了对生活的物质期望,对做周边都没有兴趣,只想画画。


(为什么不做大型声光电装置呢?因为讨厌teamwork啊!讨厌自己的角色是任何形式的螺丝钉。(极端了


5.

“我画国画的时候,爸妈都会夸我。画抽象之后,他们都说这是儿童画”。

“很多人是不承认名作的。他们认为这个作品的优点,是‘被解读’,‘被构建’出来的。”


西方美术是一个枝繁叶茂的体系,一个流派的分叉处,有延续它的,或者是反抗它的。时代对它的影响,作者自己的想法。(特别是印象派之后


对于没有在这个体系内的观者而言,一个表达自己感受的作品,是一个碎片,这个碎片是没有前因后果的。再加上,大部分观者对作者的解读也只是误读。可以说,如果说意义必须是真实的,那一个作品,留给普通观者的空隙,就真的很窄。


6.

但感受是没有门槛的。

观者可以大胆地对一个作品没有感觉,或者是有强烈的感受

我觉得这个是完全ok的。


作品本来就是分成,容易被圈外人喜欢,和容易被圈内人喜欢。


比如我对摄影就真的,。。没天赋。。。555555

对摄影的审美,也只能停留在光影和被拍摄的具体内容上。。。很少产生特别的感觉。

但即使如此,我也会购买自己喜欢的摄影图册ya。(但是没有向别人推荐的自信心!

评论

热度(4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